龋齿病,也叫做齿龋,指的是牙齿的脱矿或结构变弱,龋齿病最终会形成龋损。
当龋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牙齿表面可能会出现空洞或孔洞,这是牙齿被破坏的直接证据。

我们先来建立一颗牙齿及其周围结构的模型。
在口腔中,下排牙齿下面的骨骼是下颌骨,上排牙齿上面的骨骼是上颌骨。

这两块骨骼中,每颗牙齿都有一个牙槽,也就是牙根所在的孔洞。
牙槽的内壁由牙周韧带衬里。在牙槽外侧,有一层柔软且具有支持作用的组织,叫做牙龈,它覆盖在骨骼表面,并包裹着从骨骼到釉牙骨质交界处(即牙骨质与牙釉质相接的地方)的牙根表面。

牙齿本身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牙根,位于牙槽内。
牙根表面覆盖着牙骨质,这是一种类似骨头的物质,牙周韧带的纤维就附着在上面。
接着是牙颈,它是牙根被骨骼覆盖部分与牙冠之间的过渡区域。
牙冠是从牙龈中伸出来的可见部分,表面覆盖着牙釉质。牙釉质的矿物质含量极高,是人体最坚硬的物质。
在牙齿发育期间,牙釉质是在牙齿萌出到口腔之前由一类叫做成釉细胞的细胞形成的,而一旦牙齿萌出,这些成釉细胞就会死亡——这意味着牙齿从此失去了再生成釉质的能力。

现在,让我们从内到外填充这颗牙齿。血管和神经从颌骨进入,通过一个狭窄的通道——根尖孔,进入牙根的中心。
从这里,它们进入牙齿柔软的中心部分,称为牙髓,为牙齿提供营养和感觉。
牙髓的外壁上有一层成牙本质细胞,这些细胞会分泌一种类似骨头的物质,叫做牙本质,它富含蛋白质和矿物质。
成牙本质细胞有很长的突起,就像“手臂”一样,伸展在牙本质中的小管里——就像一只章鱼把它的触手伸进一块水泥块中一样。
这些小管对感觉神经同样很重要,神经通过这些小管从牙髓穿过牙本质到达牙本质-牙釉质交界处。
最后,还有唾液,它由口腔中的几对腺体分泌。
唾液中含有碳酸氢盐离子,有助于中和口腔内的酸,还含有黏蛋白等糖蛋白,使唾液变得粘稠。
唾液还含有钙和磷酸盐,这些矿物质可以作为替代矿物,帮助牙齿表面的再矿化。

因此,龋齿的发生实际上就是促使牙齿脱矿的致病因素与促使牙齿再矿化的保护因素之间的一场拉锯战。
通常,牙齿表面覆盖着一层叫做获得性膜的薄膜,口腔中的细菌,比如草绿色链球菌群,会附着在这层获得性膜上。
这些细菌被称为初期定植者,它们通过细菌表面蛋白——黏附素,附着在牙齿表面。https://wxa.wxs.qq.com/tmpl/mz/base_tmpl.html
由于它们附着在牙齿的获得性膜上,这些细菌就会接触到蔗糖,蔗糖是一种存在于各种食物和饮料中的糖,包括食用糖。
蔗糖由一个葡萄糖分子和一个果糖分子结合而成。
这些细菌会利用一种叫做葡聚糖转移酶的酶来切断这两个分子之间的连接,利用果糖提供能量,并将葡萄糖加到一个不断增长的葡萄糖链上,这条链被称为葡聚糖。
葡聚糖使细菌能够牢固地附着在牙齿表面,并形成牙菌斑,也就是由细菌、唾液中的蛋白质以及口腔黏膜脱落的死细胞组成的黏性聚集物。

单个细菌不断繁殖,形成许多小的微型菌落,这些菌落逐渐聚集,形成一层牙菌斑,也就是一种生物膜。
与单独的微型菌落相比,生物膜中的细菌会通过化学信号相互交流,共同建立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一些细菌负责在微型菌落之间以及与表面之间“打通隧道”,以便持续输送食物。
打个比方,如果把细菌比作蚂蚁,那么微型菌落就是一小群各自活动的蚂蚁,而生物膜就像一个蚁巢,里面有复杂的隧道和房间,每只蚂蚁都承担着特定的任务。
因此,牙菌斑通常会形成在牙齿表面,但只要牙齿表面周围局部环境的pH值保持在大约5.5以上,牙釉质就不会发生脱矿。
有一个因素会让局势向龋齿发展的方向倾斜,那就是唾液中富含碳酸氢盐的成分减少,这种情况可能见于干燥综合征、癌症放疗、胃食管反流,或者是某些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促使牙齿脱矿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糖。
有些细菌会发酵蔗糖,发酵后会产生乳酸作为副产物。
此外,酸性食物和饮料也会让口腔内的pH值降低。
因此,像碳酸饮料这种既含有大量糖分又含有较多酸性成分,会对牙齿造成损害。
口腔中的细菌种类繁多,当口腔内的pH值开始下降时,这种多样性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一些在低pH环境下更容易生长的细菌,比如变异链球菌和乳酸杆菌,会开始占据优势。

随着牙菌斑变得越来越厚,牙釉质表面的氧气量也会减少。这使得牙釉质表面的环境更适合兼性厌氧菌生存,这些细菌无论有没有氧气,都能分解糖类。
如果蔗糖在缺氧的情况下被代谢,就会产生大量乳酸,使牙釉质表面的pH值很快降到5.5以下。
一旦环境变得如此酸性,牙釉质中的钙和磷酸盐就会开始溶解到充满液体的釉质晶体间的扩散通道里,从而启动脱矿过程。
每次糖分进入口腔,细菌就能产生更多的酸,这种在牙釉质深层的破坏会一直持续,直到牙釉质表面变得极其薄弱而塌陷——就像人在薄冰上行走一样。
完整的牙釉质可以阻挡细菌进入牙本质,因为细菌无法通过牙釉质的扩散通道。
但是,如果脱矿过程持续下去,牙釉质表面就会发生龋洞,暴露出牙本质,使细菌得以进入。

一旦细菌进入牙本质,就被称为感染性牙本质,通常需要通过修复或补牙来处理。https://wxa.wxs.qq.com/tmpl/mz/base_tmpl.html
如果破坏继续深入到牙本质层,龋损就会进一步扩大,向牙髓方向发展。

最终,细菌会侵入牙髓,刺激并损伤神经。这时人们通常会感觉到疼痛,尽管当龋损波及到牙本质层时也可能引发疼痛,因为感觉神经纤维会沿着牙本质小管延伸。

最终,细菌会沿着根管深入,充满整颗牙齿的内部。
值得一提的是,龋损的形成并不一定始于牙冠的牙釉质。
如果牙龈退缩,或者牙龈与牙根之间形成了菌斑,细菌和酸就可以直接接触到牙骨质,而牙骨质比牙釉质软得多,更容易溶解。
牙骨质和牙本质的脱矿可以发生在pH值6.2到6.8之间。

龋齿的症状包括牙痛和牙齿敏感,尤其是在咀嚼或喝冷、热或甜的食物和饮料时更为明显。
如果这一过程持续发展,最终可能需要进行根管治疗,甚至会导致牙齿脱落。
诊断通常依据症状,并通过观察口腔中是否存在变色、粗糙区域、压痛或炎症,以及借助牙科X光片来判断。

从一开始就预防龋损的形成是最理想的做法,而这需要从风险评估开始,找出那些龋齿高风险的人群。
这包括既往或当前已有龋损的人,唾液分泌有问题的人,口腔内存在较多产酸细菌(如变异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的人,以及饮食习惯不良的人,比如经常吃零食、摄入高糖饮食的人。
因此,龋齿病的治疗取决于风险程度,更具体地说,就是要降低致病风险因素,比如使用抗菌漱口水来清除细菌,同时增加保护性因素,比如使用模仿唾液作用的产品。
此外,刷牙和使用牙线也很重要,因为它们能通过物理方式去除牙菌斑,并将氟化物带到牙齿表面,帮助牙齿再矿化。
含氟产品有助于修复那些牙釉质失去硬矿物的区域。
如果牙釉质表面仍然完整,那么可以通过化学方式促进再矿化,而无需钻牙。
但一旦牙釉质表面完全龋坏,暴露出牙本质,细菌就有了进入牙本质的通道,此时通常需要去除感染的牙本质组织,并用牙科填充物修补,以恢复牙齿的咀嚼功能。
如果感染范围很大,导致整个牙冠都需要去除,就可以使用牙冠来替代。
归根结底,这些修复性治疗虽然有效,但它们本身并不能解决龋损的根本原因,也无法防止新的龋损再次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