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帕”不怕,共筑健康生活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我国约有300万帕金森病患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帕金森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关注帕金森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课题。

一、什么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运动功能障碍为核心表现。由英国神经病学家詹姆斯·帕金森在1817年首次系统描述该病,故以其名字命名。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1.7%,80岁以上人群高达4%。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帕金森病也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危害中老年群体的常见疾病。

二、帕金森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帕金森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遗传、环境、衰老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遗传因素:约10%-15%的患者有家族史,已发现多个相关基因突变与帕金森病相关。但遗传并不等于必然发病,即使携带高风险基因,也不一定会患病,环境因素往往起到“触发”作用。

2.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农药(如百草枯、鱼藤酮)、重金属(锰、铅)、工业溶剂等可能增加帕金森病患病风险。

3. 年龄与衰老:年龄是帕金森病最大的风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神经系统老化等多种因素可导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进而引发帕金森病。

总之,帕金森病的病因=基因+环境+衰老+运气,目前尚无单一因素能完全解释帕金森病的发生,它更像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三、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远不止公众熟知的“手抖”,具体可分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

1. 运动症状(典型四联征)

① 静止性震颤:手部“搓丸样”震颤,静止时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时加重,睡眠后消失。

② 肌强直:四肢“齿轮样”或“铅管样”僵硬,活动关节时阻力增加,表现为特殊身体前倾屈曲的姿势。

③ 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动作启动困难,精细动作(如解扣子、系鞋带)缓慢,写字变小(小写症),面部表情减少(面具脸)。

④ 姿势平衡障碍:步态拖曳,以极小的步伐越走越快,不能及时止步,易跌倒(慌张步态);有时行走中全身僵住,不能动弹(冻结步态)。

2. 非运动症状(可能早于运动症状数年出现)

① 感觉异常:嗅觉减退(80%患者早期出现)、肢体麻木。

② 睡眠障碍: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异常(RBD),常表现为梦中大喊或拳打脚踢。

③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便秘、尿频、体位性低血压。

④ 精神症状:抑郁(40%患者)、焦虑、认知功能下降(晚期可能发展为痴呆)。

四、如何早期识别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早期症状不典型时,容易被患者和家属忽视,而延误治疗。前期可以使用国际通用的帕金森病自我筛查量表,进行自我筛查以便早期识别:

1.面部表情是否没有以前丰富?

2.声音是否比以前小了?

3.手脚有抖动吗?

4.系扣子是否存在困难?

5.写的字是否比以前小了?

6.从椅子上起立有困难吗?

7.走路时脚拖着地走小步?

8.脚有时突然像粘在地上,抬不起来?

9.走路容易跌倒吗?

在以上9项中,若存在3项及以上,则考虑帕金森的可能,建议及时前往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就诊。

六、如何预防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虽无明确预防手段,但以下措施可能降低风险:

1. 避免环境毒素:减少农药接触,戴防护装备从事高危职业。

2. 规律运动:研究表明每周3次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可能有神经保护作用。

3. 饮食干预:地中海饮食:富含抗氧化剂(深色蔬菜、浆果)、Omega-3脂肪酸(深海鱼)。适量饮用绿茶可能抑制α-突触核蛋白聚集。

4. 控制慢性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减少血管性损伤。

5. 早期筛查:针对有家族史或出现嗅觉减退、RBD的高危人群,定期神经科随访。

总之,帕金森病是一种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疾病。让我们共同关注帕金森病,关爱老年人健康,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