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马上迎来柿子红、山楂甜的美好时节。然而,在这份甜蜜与丰收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健康的“温柔陷阱”——秋季胃结石正悄然进入高发期。您可知,空腹品尝一枚香甜软糯的柿子,可能就在胃里埋下了一颗“石头”的种子。

一、 什么是胃结石?
胃结石,并非真正的“石头”,而是由于食入的某些植物成分、毛发或某些矿物质在胃内积聚、缠绕,与胃酸发生反应后形成的凝固物或硬块。它大小不一,小如核桃,大如婴儿头部,滞留于胃中,可能引起一系列不适和并发症。简单来说:吃进去的东西在胃里“抱团”变成了硬块。
二、 胃结石的主要成因(你是如何“吃”出结石的?)
胃结石的形成通常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植物性胃结石(最常见):
空腹大量食用富含鞣酸(单宁酸)的水果:这是最典型的病因。
柿子:尤其是未成熟的涩柿子,鞣酸含量极高。
山楂:富含果胶和鞣酸,在胃酸作用下易凝结。
黑枣:鞣酸含量也非常高。
机理:空腹时胃酸浓度高,鞣酸与蛋白质(来自食物如海鲜、肉类、牛奶)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沉淀于胃内。果胶、树胶等成分再将其粘合,就像“和泥巴”一样,越滚越大,形成结石。
2. 毛发性胃结石:
多见于有异食癖或精神疾病的人群,长期吞食头发、羊毛等难以消化的纤维物质,在胃内缠绕成团。
3.混合性胃结石:
由上述成分与食物残渣(植物纤维、果皮等)混合形成。
高风险人群:胃动力差、消化不良的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胃部手术后患者。

三、 胃结石有哪些症状?
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结石的大小、质地和滞留时间。
早期/轻微时: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上腹部不适、饱胀感、食欲下降、恶心
结石较大或形成后:
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隐痛、胀痛。
反酸、烧心:类似胃炎的症状。
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可能含有碎渣样的物质。
体重下降:因长期消化不良导致。
四、 怀疑得了胃结石怎么办?
切勿自行服用“促消化”药物或喝可乐尝试化解,应先明确诊断!胃镜检查是最直接、最准确的方法。医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结石的大小、形态、位置,并能同时评估胃黏膜的损伤情况(有无溃疡、出血)。腹部B超或CT:也能有效发现较大的胃内团块。
五、 最关键的一步:如何预防?
预防远胜于治疗,记住以下几条“黄金法则”:
1. 不空腹吃高风险食物:不要空腹吃柿子、山楂、黑枣。最好在饭后1-2小时食用,让胃里的食物先“打底”。
2. 不吃未成熟的涩果:未成熟的柿子等水果鞣酸含量更高,风险极大。
3. 控制食用量:再好的东西也不要一次吃太多,浅尝辄止。
4. 去皮食用:果皮中鞣酸含量较高,吃前尽量去皮。
5. 避免与高蛋白食物同食:食用柿子、山楂前后,尽量避免大量摄入海鲜、肉类、牛奶、豆浆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6. 特殊人群要谨慎:老年人、胃肠功能弱者更应严格控制,或者不食用。
7.除了柿子山楂,椰子、榴莲等富含纤维和果胶的水果也可能在大量食用后 contribute to(促成)结石形成,但风险远低于柿子和山楂。核心仍是“不空腹、不过量”。
8. 胃结石是“病从口入”的典型代表。预防的关键:管住嘴!记住【不空腹、不吃涩、不过量】九字诀。
六、特别提醒:出现不明原因的上腹疼痛、腹胀等症状,请及时就医,首选胃镜检查。切勿听信偏方,自行“化结石”,科学诊疗是正道。淄川区医院消化内科祝您拥有一个健康的胃,享受美食,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