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组织学——卵巢

女性内生殖器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及阴道。卵巢呈杏仁状,能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等甾体激素,同时也是女性配子(即卵母细胞)的生成场所。成年女性卵巢通常长约3厘米,宽约1.5厘米,厚约1厘米,表面覆有一层薄质包膜。该包膜由单层立方上皮细胞构成的上皮层与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白膜共同组成。

卵巢主体由皮质构成,该外层区域是卵母细胞与卵泡发育的场所。卵巢滤泡是充满液体的结构,每个滤泡内含有一个卵母细胞。与卵巢内部髓质区域相比,卵巢皮质的结缔组织细胞密度更高——髓质主要由疏松的纤维弹性结缔组织构成,内含大量迂曲的大血管、淋巴管与神经纤维。

下面让我们聚焦观察皮质区域。原始卵泡位于皮质外层,这些卵泡在胎儿时期就已形成。

在此阶段,卵泡会暂停发育(称为发育停滞),并维持这种休眠状态直至需要排卵时才会被激活。每个原始卵泡的主要构成成分是占据大部分体积的初级卵母细胞,这种大型圆形细胞是卵泡的核心所在。初级卵母细胞具有显著的细胞核,直径约为25至30微米。原始卵泡的最外层由单层扁平卵泡细胞(即前颗粒细胞)构成。透明带是一层极薄的粉红色(嗜酸性)糖蛋白层,位于初级卵母细胞与外层卵泡细胞之间。

当原始卵泡继续发育时,其下一阶段称为初级卵泡。在此阶段,原始卵泡中的外层卵泡细胞会转化成立方状的颗粒细胞。最初,颗粒细胞仅形成单层细胞结构,此类卵泡被称为单层初级卵泡。随着卵泡体积增大,颗粒细胞持续增殖并在卵母细胞周围形成多层结构,此时卵泡更名为多层初级卵泡。在此阶段,嗜酸性的透明带变得更为显著且更易辨识,可见众多细丝状结构从透明带分支延伸而出。环绕卵泡的间质细胞分化为卵泡膜层。这层高度血管化的结缔组织内还含有具备内分泌功能的细胞。

初级卵泡之后的发育阶段称为次级卵泡(又称有腔卵泡)。

此阶段的标志性特征在于卵泡腔内形成充满液体的卵泡腔——该腔隙随着卵泡成熟逐渐扩大,并在颗粒细胞层内部形成。颗粒细胞持续增殖并形成特殊结构,如辐射冠,该结构紧密包裹着透明带与卵母细胞。卵丘同样由颗粒细胞构成,它将辐射冠、透明带及卵母细胞锚定在颗粒层上。颗粒层构成卵泡的内壁,由剩余的颗粒细胞组成。

若仔细观察卵泡膜,可发现其进一步分化为内膜层(内卵泡膜)与外膜层(外卵泡膜)。

内膜层血管分布更为密集,其中的细胞能分泌雄烯二酮——该物质会被邻近的颗粒细胞转化为雌激素。

外膜层则是纤维成分更多的结构层,内含平滑肌细胞。

该结构层的外缘会逐渐与周围间质组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