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性惊厥通常发生在6个月到5岁的儿童身上,体温需达到至少38摄氏度,且没有同时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代谢紊乱或既往非热性惊厥的病史。根据患儿发作的具体表现,发热性惊厥可以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

当小儿患者因疑似发热性惊厥来就诊时,首先需要进行基础生命评估,判断患儿目前是否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果患儿不稳定,必须先稳定其呼吸道、呼吸和循环,建立静脉通路,并视情况补充静脉输液。接下来,要让患儿进行持续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最后,如果需要,不要忘记给予氧气以维持血氧饱和度,并酌情使用抗惊厥药物。

这里有一个临床要点需要记住!如果患儿在你面前发生惊厥,且惊厥活动持续达到或超过5分钟,应立即将患儿置于平坦的表面侧卧位,并优先使用短效苯二氮䓬类药物进行处理,比如首选静脉注射劳拉西泮(IV lorazepam)或肌肉注射咪达唑仑(IM midazolam),其次可选用直肠给药地西泮(rectal diazepam)。
如果给予两次苯二氮䓬类药物后或惊厥持续20分钟仍未停止,就需要使用其他抗惊厥药物,比如若患儿是婴儿可静脉注射苯巴比妥,若是较大儿童则可使用静脉注射磷苯妥英钠。
如果发热性惊厥持续超过30分钟,则被认为是发热性癫痫持续状态,这是一种神经科急症,需尽快追加抗惊厥药物,并进一步完善诊断和处理。

下面让我们看看遇到相对平稳的患儿时该怎么做。首先第一步是进行有针对性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病史中往往可以发现,在惊厥发生前,患儿有较高或体温迅速上升的发热。要询问照护者对惊厥发作的具体描述,了解惊厥是否为全身性,或仅局限于某一侧肢体。有时照护者还会提到孩子近期有高热相关的感染史,比如幼儿急疹,或者近期接种过疫苗,比如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联合疫苗或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此外,可能还会有家族中有发热性惊厥的病史。体格检查通常可见患儿体温在38摄氏度及以上,可能伴随心动过速。如果惊厥刚刚停止,患儿可能会出现惊厥后的嗜睡或意识模糊。

根据这些信息,应首先考虑发热性惊厥,并进一步评估患儿的年龄以及是否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体征。
如果患儿年龄不足6个月,或者体格检查发现有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体征,比如易激惹、前囟隆起等,就需要考虑其他诊断,比如脑膜炎。
这里还有一个临床要点需要牢记:对于6到12个月之间且尚未完成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和肺炎链球菌免疫接种的孩子,或者近期使用过抗生素的孩子(因为抗生素可能掩盖脑膜炎的典型表现),若发生首次发热性惊厥,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细菌性脑膜炎)的风险会增加。因此,这类患儿在首次发热性惊厥后,应当进一步检查,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年龄在6个月到5岁之间,且检查未发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体征,就可以考虑诊断为发热性惊厥。一旦确诊,下一步就是评估惊厥的具体特点以及神经系统的体检结果。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单纯性发热性惊厥的特点。这类患儿的病史通常会显示,惊厥发作持续时间少于15分钟,且在24小时内不会再次发作。同时,家属通常会描述惊厥表现为全身性,表现为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强直性或失张力性运动。另外,体格检查不会发现任何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比如一侧肢体无力或麻痹。如果符合这些特点,就可以诊断为单纯性发热性惊厥。

其次,要向照护者充分解释和安抚,告诉他们单纯性发热性惊厥在儿童中很常见,可能会复发,但大多数孩子在5岁左右会自行好转,几乎不会留下长期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最后,需要记住的是,对于这种年龄段的孩子,如果是典型的单纯性发热性惊厥,不需要额外的神经系统检查,比如头颅影像学检查或脑电图,因为单纯性发热性惊厥与颅内结构异常或癫痫病本身无关。
好的,现在我们来换个重点,谈谈复杂性发热性惊厥。此时,病史通常会提示患儿的惊厥发作持续时间≥15分钟,或者在24小时内出现多次惊厥发作。此外,照护者有时会描述到这次惊厥是局灶性的,比如抽动或运动仅限于一侧肢体或身体某一部分。

体格检查时,可能会发现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比如单侧肢体无力或瘫痪。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托德麻痹,也叫惊厥后麻痹,这是一种惊厥后出现的暂时性单侧无力或瘫痪。若出现这些特点,就要考虑复杂性发热性惊厥。
此外,若孩子出现了发热性癫痫持续状态(发作持续超过30分钟),这同样属于复杂性发热性惊厥范畴,必须进行进一步检查,包括影像学、脑电图及腰穿,评估是否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其他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