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纵隔

纵隔是胸腔的中央区域,位于两个肺腔之间。

它的两侧被纵隔胸膜所覆盖,内部包含除肺之外的所有胸腔脏器和结构。

纵隔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其中一个是上纵隔,另外三个属于下纵隔。

上纵隔的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延伸至横胸平面。横胸平面是一个水平平面,前方经过胸骨角,后方则位于第4和第5胸椎的连接处。

横胸平面不仅将上纵隔与下纵隔分隔开来,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解剖标志,因为它标志着气管分叉的位置,以及主动脉弓的起始与终止处。

下纵隔位于上方的横胸平面与下方的膈之间。

它进一步被心包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其中心包及其内容物位于中纵隔。

那么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上纵隔。

从前向后,上纵隔依次包含以下结构:胸腺、大血管、气管的下行段、食管的下行段,以及胸导管和淋巴干。

接下来我们来逐一仔细看看其中的一些结构。

胸腺位于颈部下方以及上纵隔的前部。它是一个腺体结构,位于胸骨柄之后,并向下延伸进入前纵隔。

胸腺是一个初级淋巴器官,在青春期之前对免疫细胞的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青春期之后,它会逐渐退化,大部分被脂肪组织所取代。

接下来我们来看大血管。

首先我们来看静脉,包括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SVC)。然后是动脉,动脉包括主动脉弓及其主要分支:头臂干、左侧颈总动脉和左侧锁骨下动脉。

除了以上血管,还有其他一些血管,首先是左右头臂静脉。这两条静脉是在胸锁关节的后方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而成的。

随后,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一肋软骨下缘汇合,形成上腔静脉。由于左头臂静脉需要穿过中线到达右心,所以它比右头臂静脉更长。

然后上腔静脉向下延伸,在第三肋软骨平面进入右心房。

上腔静脉位于上纵隔的右侧,气管的前外侧,以及升主动脉的后外侧;它也位于右肺门的前方,奇静脉汇入其后方。

接下来是主动脉弓,它是升主动脉的延续,起始于胸骨角平面,位于右侧第二胸肋关节的后方。

如图所示,主动脉弓向上、向后并向左弯曲,然后再向下延伸。

它在向上弯曲的过程中位于右肺动脉和气管分叉的前方。

在越过左肺门根部时,达到最高点,位于气管和食管的左侧。

随后主动脉弓在左肺根的后方下降,沿第4胸椎旁向下延伸,并在左侧第二胸肋关节后方转变为胸主动脉(也称降主动脉)。

主动脉弓的分支包括:头臂干、左侧颈总动脉和左侧锁骨下动脉。

头臂干是主动脉弓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分支。

它起始于胸骨柄的后方,此处位于气管的前方、左头臂静脉的后方。

随后头臂干向上、向外走行,到达气管旁,并位于右侧胸肋关节的后方,在那里分为右侧颈总动脉右侧锁骨下动脉

左侧颈总动脉是主动脉弓的第二个分支。

它起始于胸骨柄的后方,但位置稍微偏左,位于头臂干的后方和左侧。

它向上走行,位于左锁骨下动脉的前方,并在左侧胸肋关节的后方进入颈部。

左锁骨下动脉是主动脉弓的第三个分支,起始于主动脉弓的后部,位于左侧颈总动脉的后方。

左锁骨下动脉沿上纵隔向上走行,位于左侧颈总动脉的外侧,并在左侧胸肋关节的后方穿入颈部根部。

上纵隔中还有一个重要结构需要提及,那就是动脉韧带

动脉韧带是一个纤维性带状结构,是出生时动脉导管的胚胎残余。动脉导管在胎儿时期起着分流作用,使血液从肺动脉干直接流入主动脉弓,从而绕过当时尚未发挥功能的胎肺。

动脉韧带保留下来,并从左侧肺动脉近端的上部连接至主动脉弓的下表面。

下面我们来讲解一下神经部分。

你一定还记得,有一对迷走神经参与了对纵隔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信息的传递。

它们从颅腔离开后经颈部向下行走,位于颈总动脉的后外侧。

然后,它们从左右胸肋关节和头臂静脉的后方进入上纵隔。

右侧迷走神经进入胸腔时位于右侧锁骨下动脉的前方,在此处分出右侧喉返神经

这条神经绕过右锁骨下动脉,自下而上走行于气管和食管之间,最终支配喉部。

回到右侧迷走神经本身,它沿气管右侧向后下走行,经过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和右肺门的后方。

在这里,它分出多个分支,参与构成右肺丛

右侧迷走神经通常从肺神经丛作为一条单一神经离开,向食管方向走行,并发出多个分支,参与形成食管丛

此外,右迷走神经还发出一些神经分支,参与构成心丛

左侧迷走神经在颈部沿左颈总动脉的后方向下走行,然后进入纵隔,位于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之间。

当左迷走神经到达主动脉弓的下缘时,它向内弯曲,并发出左喉返神经

这条神经穿过主动脉弓的下方,位于我们之前提到的动脉韧带的外侧,然后沿气管与食管之间的沟向上走行,进入喉部。

左迷走神经继续向下,经过左肺门的后方,在此处分出多个分支,参与形成左肺神经丛

随后,它以一条主干离开肺神经丛,进入食管区域,并发出多个分支参与构成食管神经丛

最终,左右两侧的迷走神经都在第T10水平随食管一起穿过膈肌,进入腹部,继续为腹部器官提供神经支配。

接下来是一对膈神经,它们为膈肌提供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并为心包纵隔胸膜提供感觉神经纤维。可以说是多才多艺的神经!https://wxa.wxs.qq.com/tmpl/mr/base_tmpl.html

每条膈神经进入上纵隔的位置是在锁骨下动脉头臂静脉起始部之间。

与迷走神经不同,膈神经是从肺门前方穿过的。

右侧膈神经沿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以及右心房外侧的心包下行。

它在右肺门的前方经过,并继续向下走行于下腔静脉的右侧,最终到达膈肌。

左侧膈神经则在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之间向下行走。接着,左侧膈神经从主动脉弓前方穿过,位于左侧迷走神经的前面。随后,它继续向下,在左肺门的前方走行,沿着纤维性心包表面下行,位于左心房和左心室的浅层,最终在T8水平穿透膈肌,穿过点位于心包的左侧,为膈肌提供神经支配。

膈神经是一条混合神经,兼具感觉和运动功能,起源于C3、C4 和 C5脊神经节段。如果膈神经在其支配膈肌或壁层胸膜的区域受到刺激,就会出现一种叫做牵涉痛(referred pain)的现象——即疼痛被误传到膈神经发源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体表区域。所以,膈神经受刺激时,牵涉痛会出现在C3、C4 和 C5节段的皮肤区域。具体表现为:颈根部疼痛(C3 和 C4 节段)、肩膀尖端疼痛(C5 节段)这就是为什么膈肌或肺部受到刺激时,人们可能会感到肩膀尖端的疼痛——这是牵涉痛的经典例子,类似于心脏病发作时患者会感到颈部或手臂放射性疼痛的现象!

好啦,现在我们来换个话题,看看气管。气管从食管的前方向下延伸,进入上纵隔。在正中矢状面上观察时,气管的位置稍偏右侧。它与食管接触的后壁是扁平的,并且气管在胸骨角平面(T4与T5交界处)终止并分为左右主支气管。

最后来看看食管,它是一条纤维肌性管道,从咽部延伸至胃部。食管在气管和脊柱之间进入上纵隔,位于第T1至T4胸椎椎体的前方。通常,食管在前后方向上是扁平的。在食管的左侧是胸导管,它的位置也位于主动脉弓的内侧或深部。在主动脉弓的下方,食管穿过膈肌时通过一个开口,称为食管裂孔。

以上图片内容来源:Osmosis.org

原文链接:https://www.osmosis.org/learn/Anatomy_of_the_superior_mediasti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