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从失眠到睡眠

睡眠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一种生理现象。一天24个小时中,人每天需要用于睡觉的时间约占三分之一,睡眠不仅能消除身体白天的疲劳,而且能让身体在睡眠过程中重新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充,以保证白天有足够的精力去工作和学习,睡眠是一个人维持心力、体力、脑力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失眠的人数却在与日俱增,彻夜难眠、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甚至还有不少人因为睡眠总是不好,身心俱疲,直接影响了生活和工作。

01睡不着就是失眠吗?

说到失眠,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睡不着觉,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理解是没错,但是偶尔的几次睡不着不是失眠,严格意义的失眠要包含两个要素:

一是对自己的睡眠质量周期性感到不满,如每周有两到三次存在入睡困难、早醒、睡眠难以维持并持续三个月。

二是患者太过在意睡眠,且被睡眠问题所困扰,变得容易愤怒、心烦意乱。

但这种因素因人而异。如果你每月经历一次睡眠困难,且确实对你造成影响,那也可能是失眠问题。

02什么是失眠?

1.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

2.睡眠维持困难:入睡过程中醒后超过30分钟不能再入睡

3.早醒:睡眠觉醒时间较正常时间提前30分钟以上,甚至比平时早醒1至2小时,总的睡眠时间小于4小时。

4.睡眠表浅:睡眠的深度不足,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

5.日间症状:次日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

上述情况一周至少有3个晚上,我们才能确诊为失眠。

03为什么要先理清失眠的定义呢?

因为确实有很多人,睡眠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对“失眠”理解有误,并为这个失眠问题过于恐惧和担心,比如:“我担心如果睡不着,我会出现健康问题。”“我害怕如果夜晚睡不着的话,我担心第二天不能正常工作。”

实际上,有的人确实会偶尔睡不着,但他们并不把这当作什么大事,更不会把这直接看作“失眠”,这样的好心态非常有助于避免失眠。简单地说,接受失眠这个事实,你可能睡得更快。

然而自己感觉没睡着,就是真的没睡着吗?失眠患者常认为自己一夜没睡或者只睡了非常短的时间,但是通过客观睡眠监测的数据可以发现部分患者的实际睡眠时长并不短,这种情况被称为“矛盾性失眠”。

04一定要睡够八小时吗?

我们常常听到“晚上要睡够 8 小时”之类的说法,以至于如果没睡到 8 小时,就有点担心影响健康这种担心与焦虑又会反过来影响睡眠。

然而真是如此吗?

事实上,所谓的“八小时睡眠”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睡眠需求因人而异,并且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只要我们入睡比较顺利,睡眠中不易惊醒,不被梦困扰,且睡醒之后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就说明我们的睡眠时长是充足的并且睡眠质量不错。

那么,对于那些难以入睡、睡眠不好的人,有哪些方法可以尝试呢?

05入睡小建议

1.黑暗的环境

简单来说,如果你想睡个好觉,请遮住一切光源。

那到底房间要多黑呢?“伸手不见五指”,大致达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

另外,睡前不要长时间暴露于发光屏幕下,比如,电脑、手机。这些屏幕会发出蓝光,而蓝光会干扰褪黑素的释放,从而影响夜间的睡眠。

2.规则饮食,限制饮水和咖啡因

咖啡因类饮料和食物(咖啡、茶、可乐、巧克力)会引起入睡困难、夜间觉醒及浅睡眠。如果喜欢喝含咖啡因的饮料则可选择在早上或者下午时饮用,睡前6小时停止饮用,避免影响夜间睡眠。

3.调整卧室温度

睡眠环境过冷或过热也可能会影响睡眠。

4.保持规律的睡眠作息,建立生物钟

规律的睡眠-觉醒作息,可以让生物钟保持一致,不管晚上你睡了多久,第二天规律的起床。规律起床和就寝时间,能帮助建立生物钟。

5.不要勉强自己入睡

(1)睡眠这事不是你想睡就能睡的,也不要没事就往床上躺,不要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我们需要和床以及卧室建立条件反射,床是用来睡觉的,不是用来工作和感受焦虑的。

(2)如果上床后翻来覆去睡不着(20-30分钟以上),那就果断起床,离开卧室做点其他轻松的事(比如阅读),困了再上床睡觉。

(3)不要想方设法、用尽全力地入睡,毕竟睡觉是一件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

05总结

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失眠,减轻焦虑,并养成好的睡眠习惯,就能很大程度地避免失眠的发生并对改善失眠起到积极作用。如果确实难以通过自我调整解决睡眠问题,也可以至睡眠门诊求助专业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