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一生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花费在睡觉上的。据统计,2021年全国平均预期寿命是78岁。假如一个人能够活到78岁,那么其中有 26 年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对人体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实际上,我们体内存在两大系统共同控制觉醒和睡眠的交替发生,即内稳态系统和昼夜节律系统。
一、内稳态和昼夜节律
内稳态简单理解就是“困意积累”。清醒时间越长,睡眠压力(困意)越大,促使你入睡;睡眠则偿还这种“债务”。昼夜节律即“生物钟”,让身体感知白天与黑夜,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当眼睛识别到外界慢慢变暗,会发出信号让大脑中活跃的神经逐渐安静下来。人工照明的出现让生活中白天黑夜甚至可以颠倒过来。每日早晨或傍晚的太阳光线为全光谱,晒15分钟太阳,让身体的温度有所升高,随着夜幕降临,体温开始下降,体温差的产生对睡眠也有很大的好处。研究发现,当人体温度逐渐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促使大脑释放更多的褪黑素。褪黑激素又被称作“睡眠激素”,褪黑素通常在正常睡眠周期前2小时开始分泌,它能调节身体的温度,缩短入睡时间,改善睡眠质量,使睡眠中觉醒次数明显减少,改善早醒,有较强的调整时差功能。睡觉前1个小时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它们发出的蓝光会让大脑误认为是白天,因此影响褪黑素的正常分泌。

二、麻醉治疗学如何攻克顽固失眠?
麻醉治疗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指通过运用麻醉药物、方法、技术和理念来治疗慢性难治性疾病,以达到治愈或长期稳定的目的。麻醉科医师拥有先天优势,如针对顽固性失眠,麻醉科医师可利用熟练掌握的麻醉技术及麻醉药物帮助患者迅速纠正睡眠债务、斩断恶性循环;此外,由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星状神经节阻滞、针灸、麻醉睡眠、康复理疗等多种治疗方案构成的多模式睡眠治疗,为临床上经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失眠患者提供了有效、可靠的选择。麻醉相关技术用于治疗失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麻醉入睡”,而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改善神经递质平衡或阻断异常神经传导等机制,从根源上缓解失眠。相比单纯安眠药,麻醉治疗更注重 “调节神经功能”,对因治疗为主,减少药物依赖风险,尤其适合神经功能紊乱或器质性因素(如颈源性、心源性)引发的失眠。

三、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作用
星状神经节阻滞是麻醉医生治疗顽固性失眠常用的方法之一。星状神经节阻滞是一种通过注射局麻药如利多卡因阻滞颈部星状神经节,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来治疗疾病的方法。星状神经节是颈部重要的交感神经集合点,与人体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密切相关。当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时,可能导致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等失眠问题。通过阻滞星状神经节,可抑制过度活跃的交感神经,平衡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改善神经内分泌紊乱,从而缓解失眠症状。尤其适用于因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发的失眠,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导致的失眠。对部分伴有头痛、头晕、耳鸣等交感神经相关症状的失眠患者,可能有更明显的效果。

五、结语
睡眠医学是新型交叉学科,涉及到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治疗,需多学科通力合作,也需加强对前沿交叉方向的关注。
